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瑪麗和馬克思》:也許不該只為少數人所愛

一部色調灰暗的粘土動畫,近期非常低調地在網上紅了起來。它在IMDB的評分是8.3,在國內豆瓣和Mtime評分則都是9.2;它在小範圍內得到了極其熱烈的肯定,甚至有影迷斷言:「這部片已經超過了《飛屋環遊記》(Up),是我看過的最好的動畫!」連一直尖刻的爛番茄網也為之唱起溫情脈脈的讚歌,「這是一部製作工藝滿懷愛意、創作力令人震驚的動畫作品,其精巧的技術和感情的共鳴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真的如此令人震驚嗎?今天我們就來關注這部《瑪麗和馬克思》(Mary and Max),一部關於孤獨、友誼和成長的澳大利亞粘土動畫電影,一部也許有過筆友的人都該看看的電影,一部可能不該只為少數人所愛的電影。

  有人說:「我想不通怎麼會有人不喜歡如此傑出、美妙、令人狂喜又同時心碎的電影」、「年度最驚喜、最感人的電影,我原本被影片征服了」,也有人說:「看不懂這部片到底哪裡好」。狂熱VS小眾:「一部充滿了愛的作品,但注定只能被少數人所愛」

  《瑪麗和馬克思》今年4月9日在澳大利亞上映,目前國內有各種渠道可以看到此片。該片導演亞當·艾略特(Adam Elliot)曾因粘土動畫短片《裸體哈維闖人生》(Harvie Krumpet),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這部《瑪麗和馬克思》則是他的首部長片。影片上映後立刻收穫了大量的好評,IMDB給出了8.3的評分,爛番茄上的新鮮度高達96%;不過它灰暗的色調,冗長的旁白,少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對話,都為這部影片打入主流市場增加了難度———在高科技動畫大行其道的年代,它顯得非常古董,甚至有不喜歡的網友留言表示「看不懂這部片到底哪裡好。」《澳洲電影》雖然為影片的藝術成就感到驕傲,並稱之為「2009澳洲電影年的頭炮」,但也說這部獨立製作的個人印跡過於強烈。

  《綜藝》非常直白地寫道,「《瑪麗和馬克思》毫無疑問是一部充滿了愛的作品,但注定了只能被少數人所愛。」幸好《瑪麗和馬克思》足夠爭氣,除了被選送至聖丹斯電影節作為首部開幕動畫電影,還憑借其獨特的風格在法國和渥太華的動畫電影節上陸續贏得榮譽。而它在國內似乎比在國外更受歡迎,也許跟它的故事有關———兩個孤獨者的交流。
友情VS孤獨:「影片充滿了不期而遇的感動、笑料,以及迫使我們思考的情節」

  《瑪麗和馬克思》的片名正是兩位主角的名字———瑪麗·丁克爾是居住在墨爾本的8歲小女孩,,常常被欺負,渴望有人陪伴;馬克思·霍爾維茨則是住在紐約的44歲猶太大叔(給他配音的是奧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完全不懂與人相處,並患有亞斯伯格症(一種自閉症)。兩人由於共同的孤獨,開始了一段長達20年的忘年之交,通過寫信討論著自我和這個世界。聖丹斯電影節的董事傑弗裡·傑爾莫曾說:「這是一部講述兩種人生、兩種生活的電影。兩個主角在生理上都有一點障礙,影片充滿了不期而遇的感動、笑料以及迫使我們思考的情節。」

  正如傑爾莫所言,導演艾略特不僅在片中用粘土描繪了兩個不同的人物,還觸及很多沉重的話題:活著與自殺,友情與信任,現實與妥協……尤其是現代都市人的孤獨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中彩票本該歡天喜地,可片中的馬克思在買夠了可供餘生食用的巧克力和全套玩具後,發現還有大把的錢無處可花,不少觀眾都感歎:「這真是世界上最傷感的畫面。」

  不過千萬別被這些介紹嚇住,孤獨只是影片的一部分。這部冷調的電影裡還是有著溫暖的———比如瑪麗寄給馬克思的紅色小絨球。影片最後,在經歷了信任危機和各自人生的悲痛後,瑪麗終於遠渡重洋來到了馬克思的家中,不少影迷都感動到落淚。

  你可能想不到的數據

  從最初的構想到影片拍攝完畢,一共花了5年時間。

  整部動畫片大約有132480張獨立的畫面,用6台佳能數碼相機拍攝而成。

  整個拍攝團隊只有50位工作人員,影片全長92分鐘,拍攝時間是57周,平均下來每週只能做出2分半鍾成品。

  為了讓人物表情變化豐富,全片用了1026張不同的嘴,394個瞳孔,全手工製作。

  從杯子裡的水到眼淚再到叢林中的小河,都是潤滑劑製造出來的,影片為此共使用了12升潤滑劑。

  你可能會喜歡的台詞

  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的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跟我差不多,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

  上帝給我們不完美的現實,但感謝上帝我們還能選擇自己的朋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