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野釣用餌四要訣

一、分別魚種備餌型
                    
            據水產學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內陸僅淡水魚種的鯉科類就多達400多種。其中鯉、草(青)、鯽、鰱(?)四大家魚分佈很廣,相當普遍。鯰魚、黑魚和甲魚,僅次於後。

                    
            這幾種魚,其嗅覺和味覺器官的敏銳度,大大超過了人類的500多倍,所以它們在遊弋覓食時,自然會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酸、甜、腥、香型的食料作佳餚美餐,各自的偏愛一般為:鯉魚喜歡微甜型;草(青)魚喜歡清香型;鰱(?)喜歡餿酸型;鯽魚喜歡濃香型;甲魚、鯰魚、黑魚喜歡腥膻型。

                    
            在掌握了它們貪饞這些不同味型的食料之後,釣者出釣前,只需有針對性地選購,尤其在粉質類傳統釣餌的備用上,首先應按自己意欲想釣的魚種,堅持做到“魚與餌”、“餌與味”的兩個二合一,使用時,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掌握味覺,投其所好

                  在分別魚種、確定食料味型的同時,還應根據這幾種魚的不同食性來確定使用釣餌的葷素。

                  
            鯉魚:主食素餌,少吃葷餌。素餌以七分熟的紅茹顆、馬鈴薯、嫩玉米粒、剛幹漿的小麥粒、酒泡脹小麥、嫩玉米粑或幹玉米粉加少許麵粉蒸成的粑粑切成小顆等這些自身就帶微甜味的傳統餌為主。葷餌:漲洪水時的渾濁水域,用大紅蚯蚓有時也能釣獲鯉魚。天蠶、地蠶(土蠶子)和菜青蟲,鯉魚偶爾也吃。其他葷餌,基本不食。
                   草(青)魚:屬草食和雜食性魚類,葷、素皆食。其可食的種類與鯉魚基本相同,只是還喜歡嫩草、瓜藤、竹葉。
                   鰱(?)魚:只食浮萍之類無根莖的藻食或浮游植物和人工自製發酵的餿酸粉餌。不吃葷餌。
                   甲魚、鯰魚和黑魚:只食蚯蚓、小青蛙、小活魚、小河蝦、泥鰍、蜂蛹和豬,羊、狗肝及其他動物內臟等葷餌。不吃素餌。
                  
鯽魚:也屬雜食性魚類,葷素皆食。葷餌:常以蚯蚓為主,也吃紅蟲、肉蛆等。素餌:米飯(粒),胡豆粉、麵粉,玉米等糧食類製成的餌料。

            三、根據節氣調餌質

              
            魚類,對前面剛說過這些即使適合自已口味的食料要吃,但在攝食的方式上,除本身因口吻大小和銜咬習慣不同而有快慢之分外,還會因季節性氣溫、水溫環境的不同變化,影響它的活動範圍及其運動能量,導致食欲量的增減而進一步改變了攝食方式的表現強弱。

                     
            這種強弱的存在和產生,不僅僅是魚類生存中以變隨變的主觀必然,還同釣者在使用釣餌上不得不改變餌質這一客觀條件直接有關。因此,野塘垂釣,對釣餌葷、素的變換;蟲類餌裝鉤的整穿或採取半掛;麵食餌調製的軟硬及顆粒大小,都應權衡利弊,科學合理地適應調整,調整的時段和方法,可按以下節氣來考慮確定。

            
            1、春季的驚蟄,春分前和冬季的立冬,小雪後,因魚兒少吃、少動,難得輕易開口,攝食特別溫柔。尤其是鯽魚,平時,本來就很斯文,這時,就更加顯得“小心翼翼”。所以,用葷餌中的蚯蚓垂釣時,一定要堅持細小,以火柴棍大最佳,能穿得上鉤即可。要是麵食性素餌,粘性要強(防止入水後不到一定時間就霧化)。但宜軟莫硬,且上鉤捏得顆粒狀要小,有綠豆般大就行。釣其他魚也一樣,做到:葷餌莫大,素餌要粑,裝鉤捏少,露尖亮把,落水不散,久泡不化,才能有效保障銜而易中。

              
            2、暮春的春分,穀雨後和晚秋的寒露,霜降前,這期間,各種淡水魚都異常活躍,四處遊弋覓食(除了盛夏中午時分),攝食耿直“搶口”,嘴饞容易咬鉤。但在釣餌的選擇使用上,仍需注重以下三點:

              
            A、是對葷素皆食的雜食性魚類,要掌握它“溫”偏葷,“熱”偏素的生活習慣。也就是說,春末晚秋,水溫在15-22℃最適合它們生存環境期間,要主用葷餌,少用素餌。而到了盛夏初秋,水溫在22-30℃以內,又要主用素餌,少用葷餌。一旦水溫在30℃以上,超過35℃,魚兒就基本停食,葷素都難使它張口。
              
            B、是任何時候,釣任何魚種,對如天蠶這類無脊椎軟體蟲餌整體活用時,其穿鉤方法,不能讓整個軀體,堵塞鉤門而影響鉤尖穿刺魚嘴;對素餌的調製和分捏上鉤,也不能因餌質硬和顆狀太大造成同樣的堵鉤障礙。
              
            C、是在夏季的“三伏”炎熱天,除應注意蟲類餌的保活,以免影響咬鉤效果外,更要防止麵食性素餌因太陽暴曬和地溫增高後稀釋變質。尤其是釣鰱?的專用釣餌,受熱發酵會導致餿酸味變濃而致使魚不咬鉤。所以,特別要注意對它的保鮮,保質,適時調配、調整。

            四、適應現場定餌種

                     
            魚類的食性偏愛,不是一種定律,不會始終如常。其主觀味覺的實際需要,能受客觀食料環境影響而改變。也就是說,按它的食性習慣,在甲地要吃的東西,由於乙地有更多,更好的食料,它就會“棄舊從新”,擇優而食。反之,若甲地不吃的東西,但乙地僅有這種,別無他食,這樣,時間一長,肚腹饑空,漸漸地,它就不得不吃。以草魚為例,因為它屬草食性魚類,所以,在農村一些經常投放青草料的養殖魚塘垂釣,除冬季外,尤其夏秋時節,用嫩草作釣餌,效果相當不錯。但如果僅僅以它的味覺屬性來作為選擇釣餌的絕對條件,繼而,在沒有形成草食環境,也沒有人用草釣獲過草魚的八方四處之江河、水庫都堅持“草餌專一”釣草魚,就必然造成用餌失誤。要避免這種理論與實際相分割的片面現象,無論在任何水域垂釣,都應做到以下兩點:

              
            1、有遷有變,面對從未去過的新點水域,不管意欲想釣什麼魚種,首先要通過其他釣友瞭解或自己探試掌握該釣場有某種魚,偏愛某種餌?比如,注重考慮,那裏的鯽魚一貫吃蚯蚓,這裏的鯽魚會不會只愛吃乾飯(粒)?到底是兩地相同,還是各自有別?以便在用餌上,該依舊則就依舊,需要變則必須變,才能有較好的收穫。

              
            2、水邊隨俗。在同一水域,尤其是同一區段,不管魚兒當時偏葷也好,吃素也罷,要是大多數人,甚至所有人都用“葷”或“素”中的某同一釣餌,你就應跟人隨俗,改“專一化”為“大眾化”。否則,不管魚類食性與食料之間的理論因果關係如何,面對的現實,會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一無所獲的最差效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