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江情魚趣v1

出處: 作者: 中國釣魚頻道 2005-1-3 20:01:01


  一、春江水暖、魚群上游
  
  江南自古為魚米之鄉,漁產特多。在恆興洲一帶,水暖草肥,適於魚群繁殖生長,因此,漁民捕魚全年都是旺季。
  
  1950年前後。春夏季節,每隔三五分鐘就可看到江中大鯉魚、鰱魚、白條魚等躍出水面,此起彼落,陽光照射下,魚鱗金色生輝。常有跳水魚落入小木船中,漁民不勞而獲,可美餐一頓,跳水魚大的一條可重達十餘斤。漁民說是因為水下有江豬、白鰭豚追食,魚群突然受驚,故而跳出水面。清明節前後,天氣晴好,?條魚成群自長江逆水上游,沿岸邊緩流浮於水面,大的魚群一群有一畝多地的面積(約600多平米)。魚群游動,江面揚起波紋,如風吹水動,茫茫一片。
  
  陣陣魚群逆水上游,易於張網捕撈。魚人捕?條魚用浮飄網,魚多時,一天可捕百餘斤,?條魚肉嫩味美、營養豐富,一公斤可稱得二十餘尾。春季逆水上游的還有刀魚、河豚、鰣魚、回魚等魚種。最珍貴的當推鰣魚,鰣魚是高等筵席的上等名菜,味道特別鮮美。捕魚期自清明節到芒種節,時間不超過60天。宋代蘇東坡春江觀魚時,曾寫過一首名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公筆下的詩情畫意正是春江水暖、桃花盛開;江洲灘地,滿地蘆芽蒿苗;江面上魚群上游,一派春江景色。
  
  從北宋到1950年前,歷時千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舊時漁民世代傳說,江西小姑山有魚王娘娘廟,每到春季,各類魚群都要去朝魚王。其實,魚群逆水上游都是到巢湖、鄱陽湖、洞庭湖等大湖去產卵下仔,繁殖後代。   

  二、採石漁村保  
  
  因為當地魚類特多,在恆興洲小夾江, 有一批常駐漁民,世代在此捕魚,約有四五百人口,叫『花籃套』。解放前曾建立過漁村保,選保長一人,歸採石區管轄。解放後,成立漁業社,就是現在的採石漁業大隊。漁民中袁、王兩姓人口佔大多數。他們春季捕刀魚、鰣魚、河豚;夏季捕青魚、白魚、鯉魚;秋季捕鰻魚、拉螃蟹;冬季下滾網,捕鯉魚、鰱魚。每到立秋節前後起北風時,漁民架起撒網,乘風破浪,在長江主航道撒捕鰻魚。因風高浪急,鰻魚都乘浪浮於江面,極易捕撈,多時一天可捕魚三四百斤。大鰻魚一條重達二三斤,但捕鰻魚的漁民要膽大心細,架船技術極高,不然,將有翻船覆舟的危險。重陽節前後,是捕撈江蟹的旺季,漁民習慣從和縣姥橋河江心下蟹網,拖網沉入江底,從主航道順流而下,拖到慈湖河口收網,一網可捕大蟹百餘斤。因捕魚產量高,這些漁民生活較為富裕。舊時漁民都迷信江神水神,每家船上都供有幾尊木雕神像,早晚燒香叩頭。過春節用豬頭祭江神,燒香鳴炮,非常熱鬧。筆者少年時曾親身見到鋼鉤船捕到最大的鯉魚重達62斤。1950年春,當塗縣在採石小學小開農業展覽會,漁民袁某正好捕到一條大琴魚,重達280餘斤。此魚無鱗,全身青黑色,嘴長如寶劍,身長兩米以上,是長江稀有魚種,抬進展覽館展覽七天。據漁民說,此魚魚齡在百年以上。

  三、捕魚雜家  
  
  在恆興洲沿江一帶的捕魚人,除漁村保外,還有迷魂陣、撒網船、葡網、懸鉤、跳白船等。四九年發大水,恆興洲破圩,一片汪洋,江蘇洪澤湖來一批下懸鉤的漁船,魚民用較大竹竿插入深水泥中,就向拉電線一樣,用粗線連接竹竿,每隔丈餘用魚鉤穿一條活泥鰍或小青蛙作誘餌,專釣趕魚、白條魚,大白條魚上鉤後,魚身在水面擺動掙扎,看得清清楚楚。漁民看到迅速捕撈,一天可捕魚數百斤。
  
  跳白船捕魚:漁人劃一葉小舟,(約載重五六百斤)左側用網片撐起一米多高,以擋住跳船魚落水。右側用大片石壓船,將船舷壓得於水面平齊,在平水船舷上固定一條白漆長條木板,長約六七尺,寬約一市尺。漁人一個人坐船後,用獨木槳慢慢划行,深夜,風平浪靜時,劃向蘆葦草叢這些水域,人跡罕至,魚類較多。魚群突見白色板受驚,紛紛跳上漁船,一般兩個小時,就可捕魚百餘斤。跳船的魚大多為白條魚、鯉魚、青白鯤。跳白船的漁民膽量都特別大,不然在深更半夜,孤單一人是不敢到僻靜的江面去捕魚的。
  
  迷魂陣捉魚:此陣又叫萎箔,漁民多為巢湖人。據說此陣發明者是戰國孫武子的後代,定居巢湖岸邊,中年雙目失明,其自創捕魚方法是:用細繩編扎竹篾條,形似防風牆,扎入江邊淺灘之中,水深在兩米以下為適宜,可攔截過往游魚。江中主箔尾端,布四道長方形迷陣,一道比一道小,游魚只能進不能出,有時還能張到野鴨、水鳥。漁人劃大木盆,一天捕撈三次,正常情況,每天可捕幾十斤。1949年發大水,魚群特多,巢湖漁人秦有豐,在恆興江灘佈陣捕魚,最多時一晝夜捕魚千餘斤,此人捕魚致富,後在恆興洲定居。

  撒網船捕魚:撒網又叫旋網,一般網長一丈八尺,最大的二丈二尺,網面撒開有30-40平米。漁民都是無為縣人,叫"襄安邦",該幫有漁船二三十條,後來本地也有人學會撒旋網。一條漁船兩人,一人划船,一人撒網,捕漁船載重量千餘斤,漁民吃住都在船上,方便舒適,小漁船避風防雨,人力劃雙漿,行速較快,在平水江面,可日行百里。這些漁民亦漁亦農,秋收後,長江退水,他們開始下江捕魚。從襄安順流而下,在恆興洲沿江一帶,因魚多易捕,便於銷售,漁人常住此數月。捕魚最遠的船可達鎮江,鎮江以下因接近海潮,小船就不安全了,這些漁船經常結伴打排網,就像電影《天仙配》裡的打魚場面一樣,每條船一天可捕魚數十斤,四九年前後的魚價,斤魚升米,一升米折合現在市斤為一斤六兩。  
返回列表